每日一則:漢學六級&佛學六級&佛學八級單元課程 NAT11126002 內典講座之研究—淨空老教授開示
2024-07-25
我們學佛第一個機緣,「親近明師」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裡面所說的第一個條件;《華嚴經》末後給我們示現的五十三參,參訪善知識,這是第一個條件。就是我們一般講要好的老師、要好的學習環境、要好的同學,如果這三個條件具足,進步快速。可是這三個條件真的可遇不可求,偶然遇到,自己要有智慧,自己要有慧眼掌握機會,這個機會不能夠失掉。我比一般出家人幸運一點,跟我同一個時代的出家人;我遇到這些機緣,我很懂得抓住機緣,我懂得。我感激章嘉大師替我選擇這一條人生的道路;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,這是個緣分。好的老師有了,在道場修學也沒有太大的障礙,就是同參道友了。原先李老師開了一個經學班,就像我們現在的培訓班一樣,他的班只辦一屆就沒有了,這一屆是兩年,要算算時間,大概跟我們三個月差不多,因為他一個星期上一堂課三個小時,一個星期三個小時課,兩年,每年大概使用四十個星期;換句話說,總共起來不到一百次,時間不到三百個小時。我們同學二十多個人,這就有同參道友了,可是這個班停辦之後,我們同參道友就散掉了,這怎麼辦?散掉,對於我們的修學就造成很大的困難。我去找,我找到六個同學,包括我一個共七個,我去找他們,我們還是一個星期保持一次,在一塊練講,互相的批評。我們這七個同學,我在台中十年,我們就保持了十年。我離開台中之後,我還提醒他們,希望我們七個人這個小班不要散掉,繼續下去。但是我離開台中之後,這個小班無形當中就解散了。由此可知,我要不主動去找幾個同學,每個星期我們做一次共修,那個共修(我們共修不是念佛)是覆講,覆講完之後,大概有一個半小時的研究討論。這個機會要不抓住,那怎麼行?我們怎麼能成就?所以同學當中很多,志趣各個不同,找三五個志同道合的,這個不難,不是難事。
發心學講經的同學有,但是不參加培訓班那有一定的難度。在中國大陸有一些在家居士發心講《無量壽經》,講了很多遍,可以說這個經他念得很熟,講得也很熟,可是他把那個錄像帶拿來給我看一看,問題百出,什麼原因?沒有經過正式訓練,如果用李炳南老居士的講演術,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的標準跟他一量,他就不及格了。所以凡是發心學講經的同學,應當要參加培訓班。培訓班的時間不長,我們訓練的重點就是傳授講台的技巧方法,你學了這個,你將來上台,縱然講不好,人家一聽,你是內行出身的,你不是閉門造車。這個東西就像師範學校裡面培訓老師的教學法,念師範的這些老師們一定要學「教學法」、要學「教育心理學」,這是它兩門必修的功課。我們培訓法師、培訓講經人才,重點的課程也是這兩門。你不懂得大眾的心理,你就沒有辦法契機;要做到契理契機,這是一定要學習的。
———— 1. 大乘無量壽經 (第一二九集) 2001/7/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02-034-0129
https://new.jingzong.org/masterspeech/show/794.html
前幾天,我有個老同學也是李老師的傳人,徐醒民居士,我打電話給他,他對我這些年來在全世界弘揚淨土的成就也很讚歎。我告訴他,我這一生只得力於李老師兩句話,終身奉行,決定沒有改變。老師的兩句話,第一句「至誠感通」,第二句教我「一門深入」,我一生當中自行化他是以這兩句話做基礎。但是真正要培養下一代的人才,我是希望下一代人才要從扎根做起,一定要超過我很多倍,他才能夠肩負起弘法利生的使命;在德行、在學問都要超越。所以我想想,我們今天的培訓班,是一種補習教育,不是扎根教育,我傳授給大家的是講台的技術,這個不難。講台技術,李老師已經把他一生講經教學的經驗寫成書,這是許多同修們都看到的,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是講經的方法、經驗,《實用講演術》是講演的方法,培訓班的重點是學這兩套東西。學了之後,你會講演,你會講經,與德行、學問是兩回事。德行、學問,那是要你自己去努力,你自己去下功夫。
可是我們想想,我們的確一代不如一代。我的老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,李老師不如印光大師;我是李炳南老居士的學生,我比不上他、不如他。一代不如一代,這樣下去我傳給你們,你們將來不如我,這不得了!這個地方我們看出佛法的危機非常嚴峻。那怎麼辦?我必須要想辦法,希望底下這一代超過我,我才對得起祖師大德,才對得起父母師長。因為這麼一個緣故,我們才在澳洲圖文巴建立道場,這些年輕出家人到那邊去了,幹什麼?扎根!他們在那裡修學,我常常打電話去問,問學習的進度、學習的情緒,我要知道。
從哪裡扎根?幼稚園扎根。今天我們培訓班,要叫大家念幼稚園,你不甘心、不情願;但是在圖文巴,你不甘心情願你就走路。你要想跟我,從幼稚園念起;雖然現在三、四十歲了,從幼稚園念起。念什麼東西?念《弟子規》。我今天打電話去問,《弟子規》的課上完了,我問他:「是不是統統都能背?」幾乎全部都可以背誦。天天要背,要背得很熟很熟,而且要落實。楊老師告訴我,現在大家言語風度都改變了,能落實了。學了要做到!明天要上《三字經》,我們真的從小學幹起。大家過去沒有念過,現在補習。我的要求,能背、能講、能做到。
《三字經》念完之後,我要求他們念一百篇古文,從《古文觀止》裡面選出來的,扎根教育。明年就可以學佛經了,佛經我們也指定了四門必修的科目。四門你可以選一門,一門深入;每一個人所選的可以不一樣,上課的時候可以大家一起來聽,各人專精一門。學《無量壽經》專攻《無量壽經》,學《彌陀要解》專攻《彌陀要解》,把它當作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去做。這四門必須要讀,但是你要專攻一門,專精一門。七門都要學,你這一生的功夫、一生的精力專攻一門,十年之後你就是這一門的專家。專攻《無量壽經》,那個時候大家見了你的面,合掌,你是專攻《無量壽經》,你就是無量壽佛;你專攻《彌陀經》,你就是阿彌陀佛;你專攻《普門品》,你就是觀世音菩薩。專精一門,至誠感通。這一門裡面,你開悟了,你契入境界了,你門門都通了;不但佛法你門門通了,世間法也通了。世出世間法你入了無障礙的法界,這才叫修學的捷徑。你要不懂這個道理,一樣一樣去學,學上四百年,一部經都通不了。
———— 2. 大乘無量壽經 (第一一七集) 2001/3/3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02-034-0117
https://youtu.be/buD7_vJniNI?si=QD7Uvpb0RHTxyso_
換句話說,總共起來不到一百次,時間不到三百個小時。我們同學二十多個人,這就有同參道友了,可是這個班停辦之後,我們同參道友就散掉了,這怎麼辦?散掉,對於我們的修學就造成很大的困難。我去找,我找到六個同學,包括我一個共七個,我去找他們,我們還是一個星期保持一次,在一塊練講,互相的批評。我們這七個同學,我在台中十年,我們就保持了十年。我離開台中之後,我還提醒他們,希望我們七個人這個小班不要散掉,繼續下去。但是我離開台中之後,這個小班無形當中就解散了。由此可知,我要不主動去找幾個同學,每個星期我們做一次共修,那個共修(我們共修不是念佛)是覆講,覆講完之後,大概有一個半小時的研究討論。這個機會要不抓住,那怎麼行?我們怎麼能成就?所以同學當中很多,志趣各個不同,找三五個志同道合的,這個不難,不是難事。
發心學講經的同學有,但是不參加培訓班那有一定的難度。在中國大陸有一些在家居士發心講《無量壽經》,講了很多遍,可以說這個經他念得很熟,講得也很熟,可是他把那個錄像帶拿來給我看一看,問題百出,什麼原因?沒有經過正式訓練,如果用李炳南老居士的講演術,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的標準跟他一量,他就不及格了。所以凡是發心學講經的同學,應當要參加培訓班。培訓班的時間不長,我們訓練的重點就是傳授講台的技巧方法,你學了這個,你將來上台,縱然講不好,人家一聽,你是內行出身的,你不是閉門造車。這個東西就像師範學校裡面培訓老師的教學法,念師範的這些老師們一定要學「教學法」、要學「教育心理學」,這是它兩門必修的功課。我們培訓法師、培訓講經人才,重點的課程也是這兩門。你不懂得大眾的心理,你就沒有辦法契機;要做到契理契機,這是一定要學習的。
———— 3. 大乘無量壽經 (第一二九集) 2001/7/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02-034-0129
https://new.jingzong.org/masterspeech/show/794.html
所以在我們這邊學經教的同學,無論在家出家,學經教的一定要學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,要學《實用講演術》。我們現在這個班還是臨時的,沒上軌道,我們講堂課室沒有建好,一切都要等設備齊全。我們有了教室,這一門課我要找人來講;這門課大概一個月就完成,一天兩個小時,一個月就完成。我自己不想再教了,我找學生來教。凡是學習經教的,一定要很認真的來學習,從這個裡面出菩薩。
———— 4. 學習的祕訣是不斷的重複 (共一集) 2002/08/10 澳洲淨宗學院(節錄自華嚴經12-17-0813B集) 檔名:29-166-0001
https://edu.hwadzan.com/play/29/166/0/229073
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,佛法的經典,無論哪一部經論,你一展開決定沒有疑惑,字字句句裡面,我們常講無量義,你都能看得出來。這個時候你要講經,需不需要準備?不需要了,你展開經卷,面對著這些大眾,你有能力觀機;我這個會下的大眾是什麼樣的根機,應當深說還是淺說,長說還是短說,自在無礙。到這個時候你能夠看一切經了,為什麼?不費力氣。龍樹,初地菩薩,在這個地方你就曉得,他得的是什麼忍?音響忍。在這個程度,這一部《大藏經》三個月就讀完了。那不是說讀一遍,三個月全部《大藏經》一切經典他都通了,這叫大開圓解。
沒有這個能力,我翻開一部經,還有很多地方看不懂,算了,不要看了,浪費時間,知道自己不夠程度。展開經卷的時候,就好像自己已經讀得很熟了,這個時候行,古人的標準在此地,所以他們有成就。沒有到這個程度,絕對不涉獵另外一本經書,這是什麼?忍,他能夠忍耐。
現在人為什麼不能成就?現在人沒有耐心,好高騖遠,這就是古人所說的「欲速則不達」。我們年輕的時候,在求學的時候,老師常常講,指出現在一般年輕人的毛病,是什麼?要好心切!總希望自己能夠修得比別人好,講得比別人好。要好心切反而就不好了,為什麼?他不能夠循規蹈矩。譬如說學講經,老師教我們初學,初學也是練習,練習講經,練習講經的時候一定要守規矩;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裡面所說的一些規矩,都要遵守。
初學講經決定要有依靠,依靠什麼?依靠古人的註解。註解只能依靠一種,不能依靠兩種。兩個人講的,兩個人註的不一樣,只能依靠一種。一種裡頭遇到困難了,這一句、這一段他註得不很清楚,這種情形有。他為什麼這一段、這一句註不清楚?註的人自己也沒搞清楚。這是人家高明之處,他不用自己意思來解釋。所以這一段搞不清楚,我把這一段文念一念,照字面上講一講,沒講錯,這就是好手。
所以初學講經要記住一個原則,「不求有功,但求無過」,你才能學得好,才能學得出來,你那個根基才能扎得穩。一開頭就學好,邀功,你肯定失敗,肯定你會被淘汰掉。所以學講經的人很多,到後來真正能講經的人沒幾個,原因在哪裡?我們看到的是不遵守老師的教誡,這就是不持戒;遵守老師教誡就是持戒。不願意遵守,好高騖遠,自己想任意發揮,到最後麻煩出來了。自古以來多少人失敗,都是因此而失敗的。
———— 5. 大乘無量壽經 (第一三七集) 2002/12/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02-034-0137
https://youtu.be/gkLxLcyn-Gc?si=TR1kKGn8c-Kkl3Ci
我們知道在佛門裡頭講經的人才愈來愈少,有沒有真正學講經的?好像是真的,其實不是。為什麼?首先,基本的扎根教育他有沒有?扎根教育重要,在家三個根,出家四個根,做到了沒有?這是基本的東西。真正有這三個根,到什麼地方去學?我這一生真的非常非常幸運,沒有地方學,佛學院學不到,我遇到李老師,正好李老師開班,培訓講經的法師,學生二十多個人。他教學的法寶兩樣東西,一個是講演術,《實用講演術》,一個是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。這個東西是什麼?師範學校裡面的教學法,這個東西佛學院沒有教,這東西是什麼?是古老世世代代相傳的講經、講演的規矩。你規矩不懂,你一上台一開口就錯了,人家就笑話你,外行不懂,內行知道。可是現在這個社會已經沒有內行的,你上台去表演,看不出來了;真正碰到內行的,太清楚了,一看就知道你有沒有學過,科班出身,那就是行家。所以李老師這個東西我看到也恐怕會失傳,我們要不傳承下來,真的就失傳了。這個東西早年我們在新加坡辦短期,一期是三個月的,短期的培訓班,我們用了這個東西,效果好!參加培訓的同學們,他們在分享心得的時候,在新加坡接受這三個月的訓練,遠遠超過過去三年的佛學院。那個短期班,我們不講扎根教育,不講這個,只講技術,上講台這些方法、規矩,這個東西多重要!
李老師當年,我跟諸位說,諸位也不必笑,李老師這本書寫出來之後,這是他自己寫的,他只印了三百本,自己放在箱子裡,箱子鎖著,誰也拿不到。我們經學班二十多個同學發不發?不發,都不給。很難得我們同學當中只有三個人拿到,老師給的,給了我一本,給了周家麟一本,給了徐醒民一本,其他都拿不到。問老師,老師搖頭不給。同學問我,那我怎麼辦?我把他這本書做成表解,做了一個大綱,做表解,這個表解先給老師看,老師看了,好,可以,我用這個間接的介紹給我們班上同學。我講他這個東西的大意,不講他的文,也不用這個教材,就用我那大概好像是五、六張表解,我講的。他這麼慎重,我當時向老師請教,我說:老師你何必這樣子?這好東西為什麼不傳給學生?他說你不懂。我都愣住了。他說:人家不懂,聽經也是囫圇吞棗,很好,好在哪裡說不出來;不好,不好在哪裡也說不出來,少造業!這個東西他要是真看了,他拿這個去批評人,他能夠把你法師上台一條一條不好的地方說出來,你好的地方他也能說,這是個標準。隨意去批評法師,這是造口業。我才明白了,不是什麼神祕,是避免人造口業,隨意去批評法師,我才懂得他老人家的用心。這是個標準、是個尺度,千萬不要拿這個東西到處去量人,那你就造罪業了。所以到他老人家往生,這份東西我才鼓勵他們把它印出來普遍流通,希望把佛門裡面講經講演這套教學方法、這套規矩廣泛流通,來做利益。實在講,這是佛學院佛學班第一門課就是學這個,但是德行在先,在家沒有紮三個根,出家沒有紮四個根,不能學這個。真正把根本紮下去之後再學這個,你將來才真正能夠光大佛法,弘法利生。所以從前古時候,出家人在社會上,為什麼值得那麼多人尊敬,他有道理,他有真的德行、真的學問。
我在新加坡那個短期培訓班,前面三屆,第一、第二、第三屆我講課,我講這門課,當時悟聞法師他都聽了。我讓他,那個時候還沒有錄像,有錄音,從錄音帶裡面寫了一本講記,這個講記也印出來了。悟聞師也很用功,這個東西寫出來之後,他拿給我看,我把它從頭到尾看了一遍,不太妥當的都把它改正過來,這個講記印出來了,正式來流通。李老師的原文看起來比較麻煩,他是用文言文寫的,不深,很淺顯的文言文,講記就方便多了。無論是在家、出家的同學,真正想發心要出來學講經、學講演,這本書是必須要讀的,那你真學真的要跟著老師。李老師當年把這本書給我,我一個星期就看會了,我全明白了,可是怎麼樣?上台用不上。這個玩意就跟打仗一樣,《孫子兵法》一個月可以學完,上戰場不會打仗,這老師沒有辦法教你,因為它是活的,狀況千變萬化。所以我再決定回到台中,我就跟老師十年,看什麼?看他在講台上的運用。我不是跟他學別的,這個東西是什麼?他沒有辦法教的。長期跟他在一起,長期聽他講,觀察他,這個東西他在講台上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所以別人聽老師講的是那些意思,我不是,我是聽、我是觀察,聽觀他的方法、他的技巧。那個內容,他參考古大德那些註疏資料,我也會看,可是人家看,他表演得那麼活潑自在,我沒有辦法,做不到!這個你問他,他也沒有辦法教給你,活的。所以我在台中住那麼多年,我學門道,中國古諺語說「內行的看門道,外行的看熱鬧」。這就要長期親近,你沒有長期薰習的話,那個運用之妙你沒有辦法體會。所以這親近善知識就重要,比什麼都重要!
自古以來,真正接班人、成就的人是什麼人?多半都是老和尚的侍者,為什麼?他天天跟著,他什麼都學去了。阿難繼承釋迦牟尼佛,當侍者;古德法師是蓮池大師的侍者;你們仔細去觀察,蕅益大師繼承他的也是他的侍者,蕅益大師往生之後,蕅益大師所有的著作都是他整理的,刻版流通於後世。在中國大陸,圓瑛老和尚的侍者,老和尚學生當中那是第一人,《圓瑛法師全集》他主編的。這都是說明,長時間的親近善知識,細心觀察他講台上的運用、日常生活上的運用,還有老和尚接待賓客,多少人向他提出問題請教,他怎麼解答、怎樣指示,你在這裡才能學到真東西。這是沒有辦法教的,這沒有教材,原理原則就這一本書,兩樣東西現在我們印在一本上。李老師的東西確實簡要詳明,他一點都不囉嗦,我看他的《實用講演術》,薄薄的一點點附在這後面。因為那時候剛出來學講演,我到書店裡面去找了好多種,這些材料都是教人怎麼講演的,每一本都是很厚很厚的,看完之後,回頭看老師的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人家那麼厚的一本,講得沒有他這麼簡單完全,別人所講到的,他都有,他裡頭有的,別人還沒有提到,才知道這麼簡單的東西這樣完備,你不能不佩服。學習不容易!不真幹,學不到東西,不謙虛,學不到東西,不恭敬,學不到東西,這是你學東西的基本態度。這個願重要,願是什麼?決定這一生往生。阿彌陀佛這麼好,有德行、有學問,非親近不可,遇到這個好老師能放鬆嗎?怎樣才真正有把握往生?這部《無量壽經》你要是參透,你就是彌陀弟子,你決定跟他去了。這個經裡面講的什麼?佛的心。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?普度眾生,一個都不捨;阿彌陀佛的願,四十八願;阿彌陀佛的行(修行),全在這部經上,四十八品每一品都講到。心同佛、願同佛、解同佛、行同佛,心願解行都在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裡頭,有這一本,其他的不必看了,專攻這一本。這一本成就了,你要是有空把別的翻翻就行,你就全明白了,功力一定要下在這本上。
———— 6.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三十六集) 2010/5/1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02-039-0036
https://www.jingzong.org/video/show/949.html